河北省城市排水防涝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
为提升省级监管部门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自动感知、自动上传、自动识别、自动预警、线下闭环处理”目标,河北省建设了城市排水防涝信息化平台。
一、系统架构设计
(一)支撑层
利用河北省政务云现有的部署支撑和网络安全保障的基础环境,河北省、市各级系统可通过政务外网实现数据交换。与省厅大数据服务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充分利用大数据服务平台的资源,并为大数据服务平台输出数据资产。
(二)数据层
数据层主要包含数据接入服务、数据存储服务和模型服务。数据接入是汇聚市级监管平台的基础数据、物联监测数据、预警数据、业务数据。数据存储分为基础数据库、监测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对接入的数据进行分类存储。模型服务是在上述数据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模拟等技术方式,为上层业务系统建立城市内涝预警模型提供核心智能分析能力。
(三)应用层
业务应用层是在数据和模型的基础上,在系统中依据用户需求对应用功能进行模块划分并实现业务操作的系统层级,实现各管理单元的专项应用和综合应用,实现排水安全的综合监管及相关业务应用,满足用户日常工作和应急管理工作的需求。
(四)用户层
城市排水防涝信息化平台的用户为省级排水监管部门、市级排水监管部门及市级排水作业部门,在网络边界或区域之间根据访问控制策略设置访问控制规则,为不同用户分配不同访问权限。省级监管部门可对所有市级监管数据进行查看和汇总。
二、功能设计
(一)一张图展示
汇聚城市排水管网实时运行数据、基础数据,结合区域气象信息,利用城市易积水点风险预警模型等,综合分析城市排水系统安全运行态势,提供对接视频图像监控等功能,掌握雨水管网流量、合流制溢流口的雨天溢流情况,及时预警城市内涝风险,形成“一张图”展示。
(二)台账管理
主要包括易涝点台账、重点监测区域台账、隐患台账、应急台账和工程项目台账。结合往年汛期城市内涝情况,建立城市易涝积水点台账及重点区域相关信息。汇总全省防汛应急车辆、队伍、设备、物资等信息,以及全省排涝应急专家库专家信息,实现精准化管理。
(三)作业管理
可实时查看市县运维单位开展排水设施巡查巡护情况,定期统计各市县巡检巡护任务情况,包括巡检计划完成率、问题整改率、发现问题巡检任务占比等。采集排水有限空间作业风险点信息、运维单位安全管理员信息,实行有限空间作业线上报备制度,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管理。
(四)运行监测
汇总市县加装的前端感知设备、视频监控等,汇聚对地道桥、地下通道、排水管网、河道、水库、易积水点等重点区域实时监测数据,结合城市道路标高、历史积水情况等,建立城市易积水点风险预警模型,超前预测内涝程度,为排涝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五)应急调度
展示各城市汛期值守信息,包括值守单位、值守领导、值守人员、联系电话、地址、地图定位等,保证险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了解信息,调度相关人员。建立应急指挥体系,汛期发生涝情时,与现场指挥员通过视频、语音等形式实现远程协同会商。
(六)服务监督
设置投诉受理、逐级转办、超时督办、结果反馈、满意度评价流程处理功能,统计投诉处置满意度、及时率。公众对排水管理部门、排水设施、排水相关工作人员和工作内容等或排水业务的流程有疑问或建议的,可以通过系统予以提出。
三、网络安全设计
系统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对网络划分不同的安全区域,并为各安全区域分配相应的地址和设置默认路由。在安全域划分基础上可方便地进行网络访问控制、网络资源管控等安全控制,并对不同安全域边界的保护策略进行针对性设计。省级排水防涝信息化平台部署在政务云的政务外网区,各用户单位通过政务外网进行访问。数据传输层面,市级平台通过政务外网将监测和监管数据推送至省级平台,物联感知设备则通过政务云互联网区进行数据交互,并且在政务云的政务外网区和互联网区之间设置网闸进行访问控制。
河北省城市排水防涝信息化平台通过建立全省统一的数据标准,对接各地排水管网、泵站、排涝河道等信息数据,实现实时雨情分析、预测预警、远程监控、运行调度、应急抢险等功能,不断推动城市内涝灾害风险防控和应急应对能力的整体提升。
(作者:狄晓靓、王蕾、王智、李晓林,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联通雄安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全文刊载于《中国建设信息化》总第216期。)
摘自 中国建设信息化公众号 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