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进展及2024年展望

选择字体:[ - - ] 来源: 中国建设信息化 发布时间:2024-05-13 10:41:37 访问量:

一、工作回顾

(一)持续深化标准体系顶层设计

2014年1月,国家标准委印发《关于成立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家咨询组的通知》,正式成立了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协调推进组、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简称“总体组”)、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专家咨询组。其中,总体组负责拟定智慧城市标准化战略和推进措施,制定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协调智慧城市相关标准的技术内容和技术归口。在总体组统筹下,16个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共同开展智慧城市跨领域标准的协同研制与应用实施工作,合力推进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研究及合作交流工作。

2014年,总体组提出了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总体框架(试行版),发布了《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研究报告(2014版)》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及应用实施的指导意见》印发,从标准体系、评价指标体系两个维度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第一份指导性文件。2022年7月,在充分考虑智慧城市建设新要求、技术发展新特征、数据资源重要性等因素基础上,总体组组织相关单位研究提出了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总体框架(2022版))如图1所示。发布了《智慧城市标准化白皮书(2022)》构建了新时期智慧城市标准化的工作路径,增强了标准体系的适用性。

图1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总体框架(2022 版)

(二)有序推进关键亟需标准制定

在相关主管部门指导和总体组统筹下,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标委会协同推进智慧城市相关标准研制实施工作。

当前,各标委会从智慧城市基础共性、关键技术、软件平台、典型应用、安全保障等多维度形成一系列标准成果,共推进了智慧城市术语、评价、参考模型、数据融合、共性支撑平台、跨系统交互、智慧停车、安全体系框架、信息安全保障等84项关键亟需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已发布55项),推动《智慧城市城市感知体系》等多项行业标准研制,为各地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了指导和参考。重点标准主题分布如图2所示。其中,GB/T33356—2016《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GB/T36333—2018《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GB/T36622.1—2018《智慧城市公共信息与服务支撑平台第1部分:总体要求》等国家标准已成为各地开展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评估时重点参考的技术依据,发挥了标准的规范和引领作用。

图2 智慧城市重点标准主题分布

(三)逐步构筑国际标准化良好局面

我国是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占据主导地位。2012年以来,智慧城市一直是ISO、IEC、ITU-T国际标准组织关注的重点领域。智慧城市领域国际标准组织主要包括ISO/IECJTC1/WG11(智慧城市工作组)、IEC/SyCSmartcities(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ISO/TC268(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技术委员会)及其下设SC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分技术委员会),分别从ICT技术、电子电工系统、可持续城市与社区等不同视角开展工作。中国专家在各组织中承担了副主席、召集人、秘书等15席国际职务。根据不完全统计,智慧城市领域已立项术语、评价、基础设施、ICT、服务、战略与管理等80多项国际标准,其中我国牵头的国际标准项目占比高达50%。2023年,我国向ISO/IECJTC1提交了设立新的智慧城市分技术委员会的提案,且通过了ISO/IECJTC1全会审议。

二、2024年工作展望

站在新时期,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新基建、人工智能等相关国家战略为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提出了新要求。2024年是我国城市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期,也将是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迭代升级的历史新阶段。同时,2024年正值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成立十周年之际,是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2024年,总体组将重点从5个方面推动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

(一)升级标准体系,适应新时期建设需要

密切关注数据局、网信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信部等相关部门相关政策文件,跟踪国际国内信息技术与城市生产生活融合新范式,深入分析智慧城市相关地方项目规划、建设、运营等相关方需求,明确新时期智慧城市标准重点方向和推进路径。依托总体组,充分发挥16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作用,联合相关产学研用单位,从多维度调研智慧城市建设存在问题及标准需求,开展智慧城市标准体系修编工作,形成未来三年内亟需研制的标准清单及推进计划。在总体组十周年活动之际,发布《智慧城市标准化白皮书(2024版)》。

(二)加速标准研制,加大标准验证与应用力度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以标准孵化为核心,强化前沿技术及新产业新模式研究,加速亟需标准研制。启动智慧城市术语、参考模型、顶层设计指南等基础通用标准的修订工作,在现有标准基础上继续开发城市数据利用、城市数字孪生、城市大脑、运营指南、智慧园区等方面的一批关键亟需新标准。二是加强标准验证与应用实施,构建覆盖标准解读、评估申报、评估实施、评估报告编制、优秀案例推广等全环节的智慧城市标准应用实施服务平台。规划开展重点标准解读与宣贯活动,组织开展智慧城市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的验证与应用实施工作,积累形成一批样板案例库,为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指导。

(三)拓展国际合作,提升国际标准化水平

一是持续推动ISO/IECJTC1下设智慧城市分委会这一新技术组织的筹建工作,为我国赢取秘书处、主席等重要角色,占领智慧城市信息技术领域国际标准话语权。二是加强国际国内工作联动,做好国际标准缺口分析,适时将国内智慧城市标准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提案,为全球智慧城市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以国际标准带动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理念、解决方案、产品、技术走出去。同时,在国际标准化基础上,扩大国际合作朋友圈,深化双边及多边智慧城市领域合作,共同推动智慧城市政策、理论、案例、标准、解决方案等合作研究,组织多元化交流活动,互相学习与借鉴,提升各国家和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水平。

(四)建设专家智库,强化标准化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好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及各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平台优势,持续开展专家库建设,整合产学研用力量,构筑理论、技术、产业、标准等综合性交流平台,促进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打造智慧城市标准化生态圈。二是围绕城市大脑、智慧园区等智慧城市细分领域开展测试、评估、认证等能力建设,开发配套工具集,创新标准化服务模式,助力相关技术及产业规范发展。

(五)注重人才培养,开展系列培训活动

一是系统梳理智慧城市从业人员职业体系,探索研发智慧城市专项人才技能培训课程体系,形成智慧城市从业人员能力培训和评价机制,组织开展培训活动,助力智慧城市人才队伍建设。二是联合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等,开展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人才专项培育和选拔工作,丰富我国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向国际标准组织输出一批具有智慧城市理论研究、建设实践等基础的注册专家。


(作者: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张群 张红卫)

摘自 《中国建设信息化》2024年第01期